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双中锋战术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双中锋战术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双中锋就的意思就是打双塔,就像邓肯刚去马刺时一样!不过双塔的要求是一个中锋在中距离投篮很准才可以的,另一个中锋也要在篮下背身单打能力好才可以的!(如果两个中锋都有很好的高位跟低位的技术就更好了),站高位的中锋篮子很好的话,低位的中锋就有很好的篮下背身单打机会了,所以,双塔也不是很好打的,NBA联盟里面也没多少组合打成过的,最好的估计就是邓肯和大卫.罗宾逊的时代了,他们开创了NBA使上最好的双塔,不过双塔也有弊端的,容易被对方的速度拖垮!
球队战术攻守平衡的理想4-4-2、3-5-2、4-3-3……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一个恒久不变的核心:足球对于攻守平衡的追求。总所周知,一支足球队由后场、中场、前场三条线组成。这三条线的人员增减变化的唯一目的是实现整支球队实力均衡。
简单的说,如果后卫实力强,后场的人数就可以少一些,反之就应该多一些。其他位置也一样,实力强的地方,人数少一些,实力弱的地方,人数多一些。事情其实就是这么简单,完全没必要执着于什么固定的阵型。
4-1-2-2-1 四后卫:中卫拦阻+协防,边后卫自动(非进攻性边后卫); 后腰位置一枚:防守型后腰 双中前卫:全能中场+拖后组织核心; 双边锋:视情况选择内切还是下底 中锋:抢点型
一般用这种战术的球队都是有内线高中锋的。
其实也就是内线战术。双后卫战术却有其灵活性。古人云,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双后卫战术算不上新式武器,偶尔一用,定有奇效。1.战术需要:比如说是对付对方的强力中锋时候采取的一种战术,一般是自己一方的大个很难一对一防下来的时候,一但对方中锋持球进攻时,我方队员(多数情况下是4号位)过来协助防守,形成包夹,使得对手无法轻松得手。
像奥胖,大姚都经常要面对这种情况。2.是对方持球队员攻至我方一角,我方队员迅速上去形成包夹,断开持球队员和其他球员之间的传球线路,迫使对方无法将球顺利传出,从而断球。使用这种战术的时候,可以造成对方进攻失败甚至是失误,与此同时,使用这种战术的时候,很容易出现对方至少有1名球员无人盯防,所以一旦对方将球传出来,需要我方其他队员补位及时,形成错位防守。换句话说,要破解包夹战术的话,需要持球队员视野开阔,发现没有人盯防的队员,迅速将球导开。如有不足,请赐教1.战术需要:比如说是对付对方的强力中锋时候采取的一种战术,一般是自己一方的大个很难一对一防下来的时候,一但对方中锋持球进攻时,我方队员(多数情况下是4号位)过来协助防守,形成包夹,使得对手无法轻松得手。像奥胖,大姚都经常要面对这种情况。
2.是对方持球队员攻至我方一角,我方队员迅速上去形成包夹,断开持球队员和其他球员之间的传球线路,迫使对方无法将球顺利传出,从而断球。
使用这种战术的时候,可以造成对方进攻失败甚至是失误,与此同时,使用这种战术的时候,很容易出现对方至少有1名球员无人盯防,所以一旦对方将球传出来,需要我方其他队员补位及时,形成错位防守。
换句话说,要破解包夹战术的话,需要持球队员视野开阔,发现没有人盯防的队员,迅速将球导开。
如有不足,请赐教
说起这些,先要解释一下篮球的五个位置。
1号位:控球后卫/PG
2号位:得分后卫/SG
3号位:小前锋/SF
4号位:大前锋/PF
5号位:中锋/C
大体来说,从一号位到五号位,身高是逐渐上升的。当然这只是个总体趋势,并不严格,比方说当年活塞,就搞出过控卫和中锋注册身高一样高的事。
在比较传统的位置分工中:
控卫是控球在手,组织战术,分配球的。
分卫顾名思义,负责得分,一般都是跑无球,接球投篮。
小前负责单打取分。
大前战术地位不高,主要是协助中锋工作,篮板苦力。
中锋是内线防守核心,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进攻核心,毕竟离篮筐越近命中率越高。
网友们曾经做出过一个很精到的总结:《灌篮高手》里的湘北五虎,基本就是篮球各个位置球员的标准模板。
需要说明的是,上面这些只是“古典定义”,随着时代发展,篮球打法也在不断变化。比如历史第一分卫,显然就不单纯是一个无球射手,所以我们都说乔丹是“锋卫摇摆人”打法——除了分卫,他还有很多小前锋那样的单打。
双能卫
一般指1、2号位都能打的球员。
代表人物:杰里韦斯特、艾弗森、韦德。其实按这么定义哈登也是双能卫……
锋卫摇摆人
上面说过了,身兼小前单打得分和分卫无球跑动的两种打法的球员,大部分情况下这个词约等于“23号位摇摆”。
代表人物:乔丹,以及新世纪后受他影响的一大票人物,科比、麦迪、卡特……
3D
能3能D的意思。3是指三分球,D是指防守(Defense)。能得分能组织能防守十项全能当然最好,但那是球星的水平,一般在NBA讨生活的没这个水平。所以对角色球员,就不能要求他啥都能干,因此要求简化为:他能做到最重要的两项,一是接球投三分,二是防守。
所以3D是对角色球员的要求,严格来说,不是能3能D(否则史上最强3D就是科比),而是只有3和D。
另外,习惯上3D球员只指外线,虽然这年头大前甚至中锋也都开始扔三分了。
锋线
我们先说“锋线”、再说“侧翼”。因为这有个时间关系。
一般说锋线,是指前锋,也就是大前锋和小前锋的合称。NBA评选最佳阵容时,大前和小前也是不分开的。
我怀疑——这里只是个人想法——和篮球位置的变化有关。往上追到五六十年代,当时的位置划分是1中锋、2锋线、2后卫,大前和小前不太区分。
侧翼
上条说到,早年间篮球是1中锋、2锋线、2后卫的打法。
后来转变成两个内线进禁区,控卫在弧顶控球,剩下两个人跑到侧翼拉开。
所以剩下的那两个人——2号位和3号位——就被称为侧翼球员。
近年来小前体型的防守者越发吃香,我们在说到侧翼球员时,很多时候也是着重在防守方面。所以虽然2号3号位都是侧翼,但在提“侧翼球员”的时候,一般都是指那些有能力防守到小前锋的球员,就算不是3号位体型,至少也得是足尺寸2号位。
像开拓者的麦科勒姆,虽然是分卫,但在防守端叫“侧翼”,感觉还是不太对劲。
空间内线
篮球的五个位置,12号叫做后场,345号叫做前场。123号统称外线,45号统称内线。
如果一个内线能投三分,那么他就能为队友拉开突破空间。这逻辑也很简单,以前45号位是站禁区里的,对方防守你的45号位自然也站禁区里,所以禁区里面有了四个人。
现在我的内线会投三分,往三分线外一站,你用外线防我,不一定够得着——内线一般有身高优势),所以只能对位的内线出来防。内线就从四个人变成两个人,突破难度自然减少了。
何况从三分线到篮下距离不小,一个人是很难兼顾两头的。这就叫做拉空间。
能拉开空间的内线,就叫做空间型内线。
至于为什么只有空间内线,没有空间外线,是因为投射是外线的本职工作。内线会三分算是附加价值,外线会三分只能说理应如此。
(杨超越镇楼)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双中锋战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双中锋战术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